当前位置:主页 > 其他 > 正文

把一个没有实名认证也没有绑定手机号码卖给别人,违法吗?

04-02 其他

  一、问题聚焦:未实名账号的交易风险

  在互联网时代,账号交易早已不是新鲜事。有人为了 “养号” 出售闲置账号,有人为了规避平台监管购买他人账号。但你是否想过,即使账号未进行实名认证、未绑定手机号,这种交易仍可能触碰法律红线?

  案例警示:

  2023 年,上海金山法院审理了一起买卖微信账号案件。夏某等人以 “租借账号” 为名,骗取他人未实名微信账号后转售给诈骗团伙,单个账号获利 500 元。尽管账号未实名,但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主犯夏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,并处罚金 2 万元。

  这起案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未实名账号的交易并非 “法外之地”,反而可能因规避监管而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。

  二、法律解读:未实名账号交易的多重违法性

  违反网络实名制规定

  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四条,用户注册账号时需提供真实身份信息,平台需 “后台实名、前台自愿”。即使账号未实名,出售行为仍可能导致实际使用人与注册人信息不一致,扰乱网络安全监管秩序。例如,天津三中院曾判决一起未实名账号交易案,认定买卖行为无效,卖方需返还全部款项。

  涉嫌侵犯个人信息

  未实名账号可能包含注册 IP 地址、设备信息、历史登录记录等可识别个人的信息。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这些信息即使不完整,仍受法律保护。例如,江苏无锡曾查处一起案件,犯罪团伙利用未实名账号盗取用户通讯录、短信记录,最终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量刑。

  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

  若卖家明知账号可能被用于违法活动(如诈骗、赌博),仍提供账号,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第 287 条之二。上海金山法院在审理夏某案时指出,即使账号未实名,只要卖家 “应当知道” 其用途,即可认定为 “明知”。

  三、风险升级:未实名账号的 “隐形危害”

  账号易被找回,交易纠纷无解

  未实名账号的注册人可通过平台申诉找回账号,导致买家权益无法保障。例如,徐某购买未实名的 82 万粉丝账号后,原注册人通过人脸识别找回账号,法院判决合同无效,徐某损失无法追回。

  成为违法犯罪的 “帮凶”

  未实名账号因难以追溯,常被用于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等活动。2024 年,云南怒江警方破获一起 “医保地推” 案件,犯罪团伙利用未实名账号注册虚假身份,骗取公民信息后实施诈骗,涉案金额超 300 万元。

  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并行

  行政处罚:根据《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》,平台可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措施,用户可能面临罚款(如天津北辰区市场监管局对未取得营业执照的经营者罚款 3000 元)。

  刑事追责:若账号被用于犯罪,卖家可能被认定为共犯。例如,林某出售 226 个实名微信号,因涉及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 1 年。

  四、法律建议:规避风险的三大原则

  不参与账号交易

  无论是出售还是购买,账号交易均可能违法。若需使用多个账号,可通过平台官方渠道注册,并确保信息真实。

 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

  避免在非官方渠道泄露账号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。例如,国家保密局建议用户为手机 SIM 卡设置密码,防止丢失后被他人盗用。

  警惕 “高收益” 陷阱

  不法分子常以 “高价收购账号” 为诱饵,实则骗取个人信息或诱导参与违法活动。上海金山法院提醒,此类 “商机” 背后往往隐藏着刑事风险。

  五、总结:违法成本远高于 “收益”

  未实名账号的交易看似 “安全”,实则是一场 “刀尖上的舞蹈”。从民事纠纷到刑事追责,从行政处罚到信用受损,违法成本远超短期利益。作为普通用户,我们应坚守法律底线,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。
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主页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falv123.cn/qita/1355.html


博客主人今何在
夫生法者,君也。守法者,臣也。法于法者,民也。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,此谓为大治。 --管子
  • 文章总数
  • 171394访问次数
  • 建站天数
  • 标签

    友情链接